东莞理工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1年5月,我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等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冶金工程等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3396项,科研总经费约33.6亿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已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并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先进探测器联合实验室实现大科学装置关键装备国产化。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7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3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

学校历来重视研究生教育,自2005年启动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以来,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资源与环境、机械、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硕士)。学校现在各类在校研究生103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第一届79人增长到448人,共招收1597人。2005年至今,学校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96名。学校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借力世界名校在优势学科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行双校培养,双导师指导。目前,学校已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联合培养国内外博士研究生77名。

学校坚持改革牵引内涵发展,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10+2”育人体系,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步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坚持内涵发展,构筑人才培养质量堡垒。聚焦研究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制订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实务型论文和职业能力胜任“四位一体”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打造校内外导师共同授课、基地现场教学和加强数理教育的开放融合授课模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导师任职资格制度,打破职称、资历要求,增强在岗导师科研活跃度。目前有校内导师476人、校外行业产业导师472人,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84名。三是坚持产教协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优化研究生学位点布局,积极参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制定灵活多元的本研贯通接力培养方案,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行动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产学深度合作,打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体”。在资源与环境、机械工程等行业企业建立省级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4个、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5个。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动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产学研用”轮动的专业实践模式,打造“选题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持续迭代的专业实践环节,创新采用“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学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SCI二区以上)213篇,申请专利418项;在“挑战杯”以及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总决赛)等获奖近30项。(数据截至2024年4月)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