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全国优秀大学生交流,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7月9日,东莞理工学院第五期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松山湖校区盛大启幕。本期夏令营为期两天,吸引了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28位优秀大学生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融合学术交流、科研体验与文化浸润的青春盛会。

开营启航:共话产教融合,点燃学术梦想
夏令营开营仪式与我校2025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实践动员大会暨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会共同召开,副校长郑愚为本期夏令营授旗,并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展开深度交流。通过听取选题实践动员报告、选题实践经验交流、研究生代表分享实践体会、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代表经验交流等内容后,夏令营学员们表示直观了解到学校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度重视,深刻感受到学校“真刀真枪做课题”的实践育人理念。

解码莞工:探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开营首日,研究生院副院长廖文波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他系统介绍了学校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历程,详细解读了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包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和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导师队伍;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突出贡献。着重阐释了学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产业项目+敏捷考核”的培养体系,“入学即实践、课题即真题”的教学理念,“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等。他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向营员们展示了学校研究生培养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科研探秘:走进尖端实验室,触摸创新脉搏
本次夏令营精心设计了“三维互动”体系:通过“导师面对面”交流沙龙,让营员与各学科带头人进行零距离对话;举办“学长学姐说”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在校研究生讲述成长故事;开设“学术工作坊”,由知名教授现场指导科研方法。这些多元化的交流形式,为营员们搭建了立体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从“单向聆听”到“多维互动”的转变。
在科研平台参访环节,营员们深入学校华为ICT学院、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医疗与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莞星台”卫星地面站等,沉浸式体验学校“顶天立地”的科研布局。这不仅让营员们触摸到科技前沿,更深刻感受到学校“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特色。


文化浸润:穿越校史长廊,读懂东莞蝶变
廖文波亲自带领营员们参观了校史馆,让大家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在杨振宁教研楼,营员们近距离感受了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与学校的深厚渊源。最后,营员们还参观了设施完善的研究生社区,体验了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优质学习生活环境。次日,营员们分别探访了东莞展览馆、东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从记录学校发展历程的校史馆、杨振宁教研楼,到展现东莞“双万城市”发展轨迹的市规划展览馆,营员们通过“校城双线”参访,既触摸到莞工的人文底蕴,也领略了东莞作为科技创新之都的蓬勃生机,直观理解“城市滋养大学,大学反哺城市”的共生关系。

青春回响:结营不散场,共赴科研新征程
在结营仪式上,研究生院副院长沈飞为学员们颁发了结营证书,并鼓励大家积极报考东莞理工学院,共同投身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学员们分享了三天来的收获与感悟,表示此次夏令营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来自广州商学院的李果同学表示:“希望将来能在莞工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启精彩的学术人生!”来自广东白云学院的凌梦欣分享了在多元交流中的收获,来自东莞城市学院的黄子博详解专硕培养的改革亮点,来自山东政法学院的黎庆磊更以《沁园春》词作寄托对学府的祝福。沈飞总结道:“这些真挚的感悟,正是夏令营价值的最好证明——我们不仅展示办学实力,更点燃了青年学子的科研热情。”


此次夏令营通过学术、文化、科研的多维体验,成功搭建起优秀学子与莞工的“双向奔赴”之桥,为2026年研究生优质生源储备注入新动能。
(撰稿、一审:林军谊 ;二审:叶惠如;三审:廖文波)